心脏内外科医疗团队整合已是国际趋势 振兴医院长魏峥身先士卒

医疗科技日新月异,新式医材、治疗方式,让传统内外科诊疗界线,愈来愈模糊。振兴医院院长魏峥走在时代尖端,早已看出此一趋势,大力整合医院心脏内、外科医疗合作,处处为病人着想,给予最好的治疗,让振兴医院成为有温度的医院。

魏峥说,医学发展之初,大多都是内科诊疗,也就是吃药治病,外科医师起源则由理发师而来,当时人的身上,如果有需要割除的地方,理发师就用剃刀割除,因此早期医师是不分科别,一种疾病由内、外科同时处理,但随着医疗进步,才有内、外科之别,走向医疗专科化。

『医疗专科化是为了专精医疗技术,但结果却是内、外科「一刀分」,可是很多疾病是跨科别的。 』魏峥举例,随着医学进步,很多治疗方式已经改变,有些开刀逐渐被侵入性较少的介入手术取代,外科医师须改变过去的治疗方式;相同的,内科医师原本只需要开药,但现在有导管手术等侵入性治疗,让内科医师愈来愈积极,提升介入治疗的范围。

「但要结合内、外科,其实相当困难,很多医院都没有成功。」魏峥说,主因是内、外科的任务如果过于模糊,没有界定清楚,就会因为本位主义,各自争取业绩而影响治疗的计画,这种竞争关系对患者来讲可能是不利的,振兴医院有鉴于此,将心脏内、外科整合,大家不分彼此,一起救治病人,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。

魏峥为了打破心脏内外科各自为政的传统,减少内外科竞争关系所造成的隔阂,规定心脏内外科每周开会至少一次,每次时间约一小时,共同讨论病例的治疗计画、培养共识,甚至安排内外科医师在同一台手术台上为患者施行手术,如导管置换心脏瓣膜与心脏瓣膜夹等,利用内外科医师不同的专长与技术,让患者得到最好的结果,他对患者治疗的大前提就是「用什么方式对病人最好,就用什么方式,只要公正,就不会有人反对了」。

「为了让病人获得更好的医疗品质,我常常需要骂人,骂到大家都讨厌我了。」魏峥说,心脏手术如果没做好是会死人的,「病人完全没有第二次机会」,因此对心脏内外科的要求特别严格,除了要按照原则做事,还要求把治疗选项、方式等,跟患者与其家属详尽解说、讨论,他认为这是医师无可旁贷的责任,如此,心脏团队做的好,病人满意度高,自然就会介绍朋友来治疗。

心脏内外科有相互依存的关系,比如有一位同事,因为冠状动脉阻塞而需要由心脏内科医师放置心血管支架,但是因为他的血管钙化,放支架的风险很高,魏医师会主动询问内科医师是否需要外科医师在一旁待命,没想到术中真的发生血管破裂情形,病人大量出血、休克,所幸魏医师就在一旁,马上亲自执行心血管搭桥手术,救回同仁一命。

魏峥说,心血管支架置放手术发生血管破裂的机率很低,约为千分之一,但即便此同事自己也是医师,也无法预估手术时可能会发生突发状况,如果没有立即进行开心手术,「同仁就会当场死亡」,由此可见内外科合作的重要性,一定要有团队的概念。

振兴医院心脏医学中心主任张忠毅说,任何疾病治疗不是只求眼前过关,更非术后就可一劳永逸,还要寻求长远的效果,然而一般民众对不同手术所要承担的风险不是那么了解,因此术前一定要拟定治疗计画,与患者充分沟通、说明,往往手术不是单独内科或外科就可以解决,而是内、外科一起合作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,大家要一起「手拉手」解决病人的问题。

张忠毅指出,尤其是手术前,病人的状况是随时变动的,好的医疗团队应熟悉如何利用各种治疗方法,提供给病人,让病人选择,毕竟治疗最重要的是「安全」,有些患者不了解某些手术的风险,只是追求手术伤口小,但最后手术没有成功,所有的努力都会归零。

张忠毅说,特别是心脏外科手术涉及心肌保护、体外循环,术后回到监护病房的呼吸照护、疼痛控制等都会影响手术成果,只要有一个环节疏忽,病人可能就会死亡,因此健全的团队合作十分重要,再小的细节都须十分留意。

振兴院长魏峥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有自信,但不能自傲,必须「虚怀若谷、大智若愚」,把自己的姿态放低,才可听到更多声音。张忠毅说,这是因为医师面对新医疗科技也是在摸索,摸索中若遇到问题,就要反覆修改,「好还要更好」,并诚实面对自己的成果及仔细观察与检讨,用良心来面对患者。

振兴医院心脏血管内科主任曹殿萍说,诊间收治主动脉瓣退化、狭窄的病人,常出现走路呼吸很喘,甚至昏厥症状,此时病情已十分严重,因此会出现心绞痛、昏厥、心衰竭三大症状,如果不接受治疗,一年死亡率高达30%,五年死亡率达60%,十年死亡率高达82%。这时须进行心脏内、外科评估,找寻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式,再和病人及家属讨论,此为医病共同决策。

曹殿萍指出,在心脏内、外科评估时,就会针对病人年龄、病情严重程度、有无共病、外科手术风险高低等进行讨论,选择病人最好的治疗方式,这是该院以病人为中心的团队治疗方式。

转载自:https://health.udn.com/health/story/5977/7107728